我们在奉恩寺的入口看到地上有对脚印,在好奇心驱使下拍照。后来一位当地的韩国女生经过并看到我们的举动,主动告诉我们这是让信众站上去祈愿的地方。看来我们出糗了啊!?
奉恩寺的祈愿脚印
真如門是奉恩寺的一柱门,由八根石柱、宫殿屋顶、正面三间和侧面两间建造而成的建筑风格。真如門意为事物的本来面目,寓意平等、不分等级的绝对的真理。走进真如门,即表示走向寻找真理之路。
真如門
真如門中间有尊释迦摩尼佛坐像,左右两边是四尊天王像,从左至右分别为持国、广目、增长、多闻四大天王。
释迦摩尼佛坐像
四大天王
进入寺庙后就看到于1997年重建竣工的法王樓,顾名思义即法之王,意为菩萨居住的地方。法王樓呈楼阁形状,天花板与屋檐下绘有韩国特色的图案。
这里通常是存放佛前四物(梵钟、法鼓、云版、木鱼)或举行大型法会祈福的场所。楼内存放有3300位观世音菩萨的原佛,是名副其实的观世音菩萨信仰之典范信行场所。
法王樓
彌勒佛
主殿大雄殿重建于1982年,承袭了传统韩国佛寺的宫殿式屋顶设计,外观庄严宏伟,以色彩斑斓的丹青彩绘而闻名。大雄殿内建有两层龛室,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菩萨为主佛,左右两侧各供奉着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菩萨等三尊佛、后佛帧画则为三如来会相图。 大雄殿前方的台阶上有着只有王室才使用的龙造型。柱子、窗户、墙壁、飞檐的形状和龙脊,细节之处都体现了韩国传统木材建筑的精美和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元素。
大雄殿前院是典型的三层石塔,供奉着一颗菩萨舍利。
大雄殿
奉恩寺在1939年4月的一场火灾中失去了除了板殿以外的大部分殿阁,当时的住持一超泰旭大师于1941年重修寺院时,在当时的寻剑堂位置建立了選佛堂。屋顶为八作屋顶,前后左右四处都设置了小合阁,再加上两侧面的合阁,一共有六个合阁,属于特殊结构的建筑物。
選佛堂寓意为得到领悟而修行的地方,曾经是僧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所,如今已被指定为首尔市历史文化遗产。
選佛堂
地藏殿于2002年6月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后来从原本12坪的殿阁重建成40坪,并于2003年12月举行了点佛眼仪式。这里供奉地藏菩萨,为亡者泅渡,祈祷走向极乐往生。
地藏殿
靈山殿供奉着释迦牟尼菩萨、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并有十六阿罗汉坐拥。绘有后佛帧画和十六罗汉图、神众帧画等佛画。
靈山殿
当时为7坪忠靈閣建于1967年,于1992年扩建至两倍规模,后来更名为影閣。影閣供奉着地藏三尊佛像和帧画,墙面上供奉着奉恩寺的开山鼻祖缘会国师、朝鲜佛教的重兴祖普雨大师、西山大师、四溟大师、南湖永奇律师、映岩、昔珠大师等七位大师的影帧,右面墙上则安放着韩国战争前后牺牲的201位护国英灵的牌位。
影閣
彌勒大佛是由映岩大师于1986年发愿,动员奉恩寺众僧人和群众共一万多人参与的佛寺建造工程,共历时10年,于1996年竣工的佛教巨大工程。彌勒大佛高23米,是奉恩寺圣宝,为韩国最大的石雕佛像。
彌勒大佛
彌勒大佛两侧及后方有约十八尊菩萨像,周围有半圆围廊,内有无数小佛像。
彌勒大佛和菩萨像
彌勒殿位于弥勒大佛的前方,是当年新建法王楼时,按照旧法王楼复建的大殿。彌勒殿和彌勒佛广场如今已成为信徒祈祷的场所。
彌勒殿
奉恩寺于1970年成为东国译经院的办公地点,茶來軒成了从事译经工作和培养徒弟的师傅们的书房与住处。法顶大师的著作《无所有》中提及有关茶来轩的故事,指的就是这里。
茶來軒
每天清晨礼佛和晚间礼佛时,僧人会在鐘樓敲打着梵钟、法鼓、云版、木鱼四种物品。梵钟是为普度地狱众生而敲,法鼓为普度家畜和禽兽而击,云板则为引渡无主孤魂,木鱼是为普度水中众生而敲。
鐘樓
梵鐘閣在1974年铸成,是建造鐘樓时一起建造而成。因没有实际使用,所以只作为保存作。用。
梵鐘閣
板殿是奉恩寺最为悠久的建筑物,于1855年为安放南湖永奇大师和秋史金正喜先生旨意下版刻的《華嚴經》而建造,供奉着毘盧遮那佛。殿内仍保存《維摩經》、《寒山詩》、《初發心自警文》、《佛足印》等,目前共保管3438件佛经经板。
板殿的门楣上挂有秋史金正喜先生最后题词的匾额,并被列入首尔市物质文化遗产。
板殿
普雨堂于2000年10月为了迎接亚欧(ASEM)首脑会议而建立的,其为了弘扬普雨大师振兴佛教的宏志而取名为普雨堂。这里经常举办基础学堂、佛教大学、莲花大学、经书学校、儿童法会、波罗蜜多法会、大学生会法会、入门教育等信徒培训以及免费诊所。
普雨堂
离开之际,特地为真如門留影,真的太喜欢门神的图样了。
真如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