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朝鲜王朝第三代王)于1405年建造昌德宮(창덕궁)为第二王宫,位于正宫景福宮的东侧,因此被称为东阙。壬辰倭乱时都城汉阳的宫殿皆被烧毁,景福宮未能得以重建,但在1610年重修了昌德宮。之后在长达270多年间,昌德宮一直作为正宫来使用,形成朝鲜时代最大的王室活动空间,直到重建景福宮。
昌德宮当时遵循宫殿建筑基本原则的同时,也重视建筑与自然的协调,未将建筑列成一条直线来强调权威,因此被评为最具韩国特色的宫殿。它富有亲切感的空间结构,对慶熙宮与德壽宮等其他宫殿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化門是昌德宫的正门,修建于1412年,是重屋木结构建筑,也是宫殿正门中规模最大的。过了敦化門后就是锦川桥,是在朝鲜宫殿里留下来的石桥当中最古老的。
敦化門
世界文化遗产的象徵
从敦化門入内,我们先往前方的闕內各司,当时是为了就近辅佐王而特别设置在宫内的各级官署。以锦川桥为界东西分开,西边有内阁(奎章閣)、大酉斋(檢書房)、小酉斋(奉謨堂)、册庫等建筑;东边有藥房、玉堂(弘文舘)、藝文舘等建筑。
这里的建筑群在壬辰倭乱时变成了一个平凡的读书场所,后来遭拆除,现在看到的是1991年至2004年期间复原的模样。
闕內各司
奎章閣
檢書房
大银杏树下的册庫真漂亮
😍
藥房
刚好看到以为洋人游客身穿王后的韩服
璿源殿是供奉历代国王的御真(王的画像)举行祭礼的地方。东边的養志堂是在祭祀前夜国王逗留的御斋室。
璿源殿
養志堂
憶昔樓
来到昌德宮的正殿——仁政殿,是举行王登基、大臣行礼、接见外国使节等国家重要仪式的地方。
仁政殿
仁政殿的地板铺设了木地板,代替原本使用的地砖地板。窗户采用西方常见的开窗设计,并配有窗帘。内部在1908年通电后设置了数盏电灯。仁政殿被重建了数次,直到在1804年最后一次重建保存至今。
现代化的仁政殿
在宣政殿和宣政门之间建有无墙的走廊。位于仁政殿的东边的宣政殿是宫殿里建筑中唯一用昂贵的青瓦来建造的建筑。
宣政殿无墙的走廊
宣政殿是王和高官大臣处理日常政务的正式便殿,举行早朝、政务报告、国政研讨会“经筵”等各种会议。随着办公用途搬迁到熙政堂,这里被用作过魂殿(安放为已过世的王和王妃的牌位的地方)。
宣政殿
熙政堂原名成为崇文堂,是王逗留的时间最长的中心建筑,从原本的寝殿代替了宣政殿的便殿功能。如今看到的熙政堂是在1917年被烧毁后,在1920年复原时把景福宮的康寧殿搬迁过来修建的,但与《東闕圖》和拆迁之前的康寧殿不同。
熙政堂
重建的熙政堂时为内部增加了铺设地板和地毯、安装玻璃窗、悬挂吊灯装饰等西欧气氛。
熙政堂内部
眼看昌德宮後苑的导览时段渐渐接近,我们还是先前往指定的集合地点吧。
结束昌德宮後苑的导览,我们继续参观昌德宮其他的区域。誠正閣被称为东宫,原本是王世子的居所与教室,在壬辰倭乱时改成了内医院。誠正閣是单层建筑,但东边有座二层楼阁,具有很独特的建筑外观。楼阁上悬挂“喜雨樓”、“報春亭”等匾额。悬挂“緝熙”匾额的观物轩是王经常居留读书和接见客人的地方。
誠正閣
喜雨樓
二层阁楼
緝熙
大造殿是昌德宮的正式寝殿,也是王妃的生活空间。在1920年把景福宮的寝殿交泰殿搬迁至此修建了现在的规模。这里和熙政堂一样内部装修采用了西欧风格,反映着朝鲜皇室最后的生活情景。
可惜的是,大造殿一带从7月开始维修至明年4月,能参观的区域有限。
同仁門
双喜
小巧精致的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