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开创光辉的未来,
重要的是要解放过去负面的自我,
而有一个简单的诀窍,就是停止思考“为什么?”,
任何人都容易陷入这样的思考。
但是不断想找出符合逻辑的理由,
只会让人一直活在过去。
情绪是没办法独自一人消化的,必须有他人接纳这些情绪。
当向他人吐露负面情绪,并且有人承接之后,才能真正接受悲伤的事实。
自己的过往,终究必须靠自己去疗愈。
心灵咨商师William Rainen
作者冈本茂树在出版此书之前已经离世,其家人把遗稿交托某出版社,后经评估觉得有出版价值,于是《教出杀人犯》横空出世。作者认为家庭教育以及缺乏对自我的理解,对每个人的未来影响甚远,甚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他更提出各种在监狱接触过的受刑人的案例,深度剖析其背后根本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对孩子的问题伤透脑筋的人、与教养问题奋斗中的人、从事辅导工作的人,以及所有想要拥有健康心态的人。
《教出杀人犯》
第一章:那个笑容开朗的“好孩子”为何会犯罪?
孩子的问题行为归咎于家庭问题以及父母的态度。
当孩子面对家庭问题但又不懂得表达,又或者说了真话却被否定时,父母往往认为暴力管教相当管用,但这与虐待只有一线之隔。孩子永远都在追求父母的爱,下意识表现成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模样。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问题行为以偏差行为的方式展现,这带给孩子消除郁闷、缓解负面情绪的效果。当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痛楚变得迟钝,也会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以暴制暴”在许多罪犯心中根深柢固的价值观,就在过程中不断强化。
所有问题行为背后,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及一切的根源。孩子不擅长直接用言语表达心情,故大人必须陪伴、试图去解读孩子言语背后所隐藏的讯息,一起挖掘根源所在。这样的的协助可以导正他们错误的想法。家长并非一直给予鼓励或建议等“大道理”,这反而会让孩子关上心房,并且下意识练就“自我防卫”,转而用伪装出来的情绪来封印真正的情绪(负面情绪)。
经统计,进入少年辅育院、监狱的年龄愈低或次数愈多者,再犯而再度入狱的比率愈高。也就是说,一度接触犯罪后,要彻底脱离绝非易事。
第二章:进入少年辅育院只会变得更坏
少年辅育院与监狱都是促进收容人更生的设施:前者是对少年们施以教育的场所;后者则是处以刑罚的场所。因此少年辅育院内进行的是群体生活指导、学科教育以及职业训练;监狱是以强制工作为处罚为主。少年无法更生的原因,是辅育院内执行的矫正教育本身以及“表面工夫”就是评估的标准。
为了杜绝少年脱逃可能性,辅育院剥夺群体生活少年的自主性,明文禁止他们交谈,避免沾染到犯罪文化。另外,也担心少年们产生群体里的权力关系,成为霸凌的温床,更难以维持秩序。当然,当少年们彻底被驯化,习惯这样的生活时,他们就失去了沟通能力,容易造成压抑的心理问题。
作者冈本茂树曾经阅读少年们的作文,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自己误入歧途的原因,都是为了迎合大人喜欢美丽的词藻、深切悔过的词汇所写出的文章。那是因为辅育院的主流教育是强调少年们必须培养日常规律生活以及情绪控管能力,但他们所谓的情绪控管是过度忍耐与压抑情绪,而不是展现真实的自我,吐露内心深处郁积的情绪。辅育院一向都是缺乏双向的检讨以及自发性思考,就更加无法令少年们得到真正的自我理解。
第三章:受刑人内心深处那些小时候的问题
作者曾经针对监狱里犯下重型罪的受刑人,设计一套课程并亲自授教,耗时一年的时间完成每堂90分钟、总共七堂的课程。每堂小组课程时,受刑人会被赋予指定题目,再以日本发明的“角色互换书写法”的心理技法书写文章。这可以帮助受刑人获得自我理解与对他人的理解。
小时候的亲子关系中无法如实对父母表达情绪,出社会之后都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某一位受刑人在小时候习惯以“虚张声势”的姿态来满足想要受人肯定的欲望,这样交朋友的方式在成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有限,倘若当他人不愿意和自己交心,倍感孤单的受刑人就愈来愈想要获得他人肯定,只好继续虚张声势,于是陷入恶性循环,反而更受到孤立,继而利用药物掩饰内心孤单与痛苦。
父母一方面需要扮演关爱孩子的角色,同时也要管教及指示、命令孩子,扮演压抑他们欲望的角色。因此,任何人对于自己的父母都会有正面与负面的情绪。一个人即使脑中对于父母只有憎恨与愤怒,但只要把负面情绪表达出来,潜藏在深处的正面情绪就会随之浮现。
《教出杀人犯》
第四章:“痛苦的过往”不能视而不见
父母的爱原本应该是无偿的爱,但如果小孩觉得这已然是有条件的爱,即只要忍耐就能被爱、不能忍耐就无法爱,那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封闭了。
“忍耐”和“压抑”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同的,但是心里感受却大不相同。压抑是恶性的忍耐,将会有爆发的一天,也是通往累犯的模式。忍耐必须是良性的忍耐,是有条件的解放自己的苦,譬如:撒娇、依赖他人、展现软弱的一面、把苦说出来,以承认自己就是一个软弱的人,然后接纳这样真实的自己。但如果一味追求忍耐,就会变成压抑。
人还是得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才恰当。当小孩下意识表现得像个大人,把他人的痛苦看得比自己重要,确实可以获得周围的肯定;但也表示他并不重视自己,包括自己的内心,甚至生命。
第五章: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小被家长与师长灌输不同的价值观,但心中植入愈多自认为正确价值观的人,愈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愈可能感到活着很辛苦而做出问题行为。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无法忍受有人与自己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当两性之间发生争执时,并非双方各有一半责任,大部分原因都出在男性身上。因为相较于女性,男性较不擅长用言语表达,用很迂回的爱情表达方式,是女生最讨厌的方式,如此就会引起争执。
男性必须认清,能说出真心话的人才是真的“潇洒” 。真正潇洒的男性不是耍帅,而是能接受“不帅气的自己”。
整本书让我最认同作者的,就是这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依循着各式各样的价值观过日子;然而,很少人能够察觉,造成自己日常生活压力的来源就是自己的价值观。”是啊,价值观很重要,但也把我们的人生牢牢地铐住,不能自已。
价值观必然有正面和反面,为人父母如果未能自觉到这一点,就会直截了当地教导孩子得高度配合,而让孩子变成一个没有意见,只会配合他人,或轻忽自己生命的人。如果发现自己的痛苦源自于某些价值观时,请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已经根深柢固,想改也改不了时,请找个人聊一聊,至少可以慢慢摆脱那个价值观的牢笼。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到“赤子之心”。赤子之心代表真实的自己,回到真实的自己表示能够接纳自己。能够抱怨表示自己已经回到赤子之心,对他人敞开心房。
第六章:孩子还小时,育儿应注意的重点
只要让孩子能像个孩子般成长,他自然就会长大成人。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但愿能放心对父母撒娇。撒娇指的是与父母之间有肢体接触,也能促进良好的沟通。如果对孩子下愈多指令、命令,就等同施加更多压力,使他们逐渐失去童真。不用太过要求“非管教不可”,只要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标准进行教育即可。良好的生活习惯指的是能够帮助孩子把心里的感受与想法明确表达出来的习惯。这是不让压力累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斥责的话语如果成为价值观的层级,孩子这辈子就会背负着沉重的行李,导致他无法适时依赖他人。
当孩子说谎时,冷处理或许是最保险的方法,了解他们说谎的理由之后,父母需要更要用心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与孩子一起寻找说谎的根源。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知道不需要再说谎,也会更努力做自己。
每每贴上了“叛逆期”的标签,父母以叛逆为由,当其是阶段的问题,而不去思考为何叛逆,也不会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思考孩子的理由。如果父母能好好倾听孩子的“叛逆”的理由,并寻找彼此的折冲点,那么孩子就不会叛逆。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阶段或许不应该称为叛逆期,应该改为“自我表现期”更适合。
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
才能帮助他面对所有的问题。
活着却不带给任何人麻烦是不可能的,
透过“一点点麻烦”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相连接。
毕竟,没有任何事情比孤独更痛苦。
想要他人敞开心房,就必须先展现真实的自我。
愈是面对需要用爱相处的人、愈是亲密的人,
他们愈不知道该怎么办。
适时表达负面情绪是绝对必要的。
愈没自信的人,愈放不下身段。
人只要把原本深藏在心中的负面情绪一一吐露出来,
就能减轻心理负担,也能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根源。
唯有察觉自己的内心,人才有可能转变。
下定决心和反省都是必要的。
人只要在过往的人生中制造出“糟糕的自己”,
心中就会留下“自我否定”。
若要真正“解放过去负面的自我”,
必须面对过去,接纳“曾经很糟糕的自己”。
缺乏对自我的理解,
只是一股脑儿积极向前是很危险的。
家,必须是孩子们能安心放松的场所。
暴力所造成的生理上伤痛,
会转化成心理上的创伤,永远留在内心深处。
心理的伤与生理的伤相同,
必须表露出来才能痊愈。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受到伤害,
即使如此,受伤的心可以在人生当中获得疗愈,
况且,受伤之后让他人为自己疗愈的人生反而更加精彩。
任何人都可能被他人所伤,
他人所造成的伤害也必须靠他人才能治。
只要是人,绝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
人生中,痛苦绝对远多于快乐,
当一个人感到痛苦时,
就会要让他人也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痛苦。
“有勇气”意味着“看轻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愈是看重自己的生命,就愈容易变得胆小。
重视他人的人,也能为他人所重视。
没有人能够投机取巧地活着,每个人都是竭尽所能地想活下去。
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有獨處的時間,
切斷來自他人的刺激,讓心情充電,藉此找回自己,
這也是我們面對明天的活力來源。
能够适时依赖他人的父母,才能教出适时依赖他人的孩子。
人本来就是说谎的动物,
大部分的孩子在人生中最早的问题行为都是说谎。
犯下严重事件前,大多都会先从小事件开始做起。
所谓自信是任谁都无法动摇的。
自认为比他人优越,并不是真正的自信。
愈是压抑情绪的人,愈容易有生理症状。
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是很有魅力的。
人如何被对待,自然就会如何对待他人。
施以惩罚,只会让人变坏;
给予关爱,才能让人变好。
人会被他人所伤,因此也需要他人才能治疗伤口。
按这里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