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5, 2020

【钻石绣手作】:猫头鹰一家亲 14/06/2020

又重新开启DIY的热忱,把去年很艰难淘宝得到的巨大钻石画,慢慢地把它拼起来。

材料包里包括两支笔、两个小托盘、29包闪亮的钻石颗粒和一些胶块

这次的的钻石画主题是猫头鹰一家亲,共有两种尺寸,分别是110 * 40cm(44100颗满钻)和140 * 50cm(72900颗满钻),两种选择皆是29种颜色。看在价格份上,最终选了比较小的尺寸,但这也够耗时的了。

把钻石颗粒依序排列,以方便作业

猫头鹰出来啦
完成啦
耶!

虽然卖家多配了30%的钻石颗粒,但有瑕疵的颗粒也不少啊。看这些颗粒表面上的脏污、坑坑洼洼,或奇形怪状的,简直不忍直视啊。

瑕疵品
按这里继续 »

Sunday, June 14, 202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14/06/2020

最近的周末,我都疯狂追剧,而且是严肃议题的电视剧。或许是想要解剖人性吧?哈哈~

这次追的是2018年的旧剧,是台湾公共电视推出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的单元剧。剧集与小说不同,当中加重批判的力道,增加了科幻与奇幻的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吴晓乐是一名家庭教师,她将自己自18岁至25岁期间从事家教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成首部著作。此剧导演因而感慨台湾的教育制度无论怎么改,父母与孩子对教育的想像仍遭束缚,教育现场仍没有改变。

华人社会里的虎爸、虎妈总是以爱之名扼杀小孩,而这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引发不少社会问题,像是自我了断与自残的倾向、精神疾病和社会犯罪率上升等等。到底是学生的抗压性不足,抑或是教育制度的漏洞,让我们一起探讨。

但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台湾家长的通病,而是世界各国填鸭式教育制度下的结果。尽管科技再先进发达,社会依旧以考试分数作为基准,来判断人的品质,实在令人愤恨且无助。

全剧最让我毛骨悚然的,是一位母亲不断吹虚自己的女儿是多么的优秀,并说出“养育孩子就像是投资一般”。天啊!如此恶心的话,我竟然在现实中听过一次,是从一个年龄比我稍长的同事嘴里说出的话。

原来,对某些父母而言,“孩子”的定义不过如此。
按这里继续 »

Friday, June 12, 2020

《星空》12/06/2020

这是一个关于长大的故事,送给无法和世界沟通的孩子。但愿不再对社会产生恐慌与逃避,可以逐步认识自我。

《星空》

话说,有个不爱说话的少女,认识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少年,他们都不是最快乐的孩子。 有一天,他们相约逃离城市,翻山越岭,来到少女的爷爷曾经住过的山中小屋。在山里的夜晚,他们看到了最美丽的星空。后来,少女病了,而少年不知去向,他们就这样错过了......

我们等候着青春,却错过了彼此……
按这里继续 »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11/06/2020

大人与小孩的立场,往往是矛盾的。我们该用哪一种立场去看待事物呢?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很多人希望他的孩子赢在起跑点,
但却往往让他的孩子累死在终点。
不同的人做一样的事,得到的评价却不同。
我们在发现自己能做什么之前,
根本不明了我们自己。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
而在于你能不用有多少!
漂亮的菇类,可能有毒;
可爱的小孩,可能很坏;
亲切的大人,可能是恶魔;
美丽的世界,真让人迷惑。
小孩信赖大人,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信赖。
大人不信赖小孩,小孩却常常值得信赖。
按这里继续 »

《蓝石头》06/06/2020

这是讲述森林里的一块历经岁月的蓝石头,因一场大火被分裂成两半后,一半留在森林,一半则被运进了城市。

《蓝石头》

进城后的一半蓝石头被雕刻成各种工艺品供人观赏,陪伴过许多伤心寂寞之人,但它心中的渴望却始终不曾平息,它只想回到森林里的家。思念使它不断破裂,不断地被改造成不同的物品,它的体积越变越小,思念却越来越深,直到最后变成了沙石,回到了森林。

即使是一丝希望的光芒,也可以照亮整个宇宙的黑暗……
按这里继续 »

Monday, June 08, 2020

《谁是被害者》08/06/2020

台湾剧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冗长、煽情的琼瑶剧,或是不符合逻辑、满满少女心的狗血偶像剧。没想到,这几年的台湾剧竟然进步神速,终于与现实贴合,不再是天马行空的剧情了!

在这三天的连假里,终于追完一部堪称极度烧脑的《谁是被害者》,改编自天地无限的推理小说《第四名被害者》。原以为只是一部普通的推理悬疑剧,找出每一件凶案的凶手就好了。只是出乎意料的,这部剧不仅仅是要找出幕后黑手,还得找出下一个被害者,以阻止悲剧再次发生。


《谁是被害者》

故事的主题多以社会边缘人,即是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人为主轴,其中包含性别平权、劳工权益、长者长照、精神疾病等不同社会议题,想藉由“自我了断”和“遗愿”来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好感觉自己微弱的存在。导演与编剧藉由这一部剧来表达出社会上无法发声的人的故事,并在每个案件的受害者身上找到原型,务求以此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尝试令他们了解这些角色的处境。只要大环境氛围有共鸣,核心梳理清楚自然会传出去,从人性中找到共同性,就能跨越隔阂。

剧集的另一个核心就是理解自己和他人痛苦,也是编剧把Asperger's syndrome元素加入角色的原因之一。Asperger's syndrome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其重要特征是社交与非言语交际的困难。第一男主角方毅任患有Asperger's syndrome,原本以往只相信证据与科学的思维,并只对自身感兴趣事物的热衷与执着,但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需要挑战与别人互动这最不擅长的事。而女主角徐海茵则是从报导当中与自己过往的创伤联结,在尝试理解被害者的目的时亦同时开始理解自己,最终使她去跟自己生命中的恨和解。第二男主角赵承宽在关于生死的选择上跟前两位主角有着不同看法,但最终有所修正跟取舍,原本认为犯罪者都该死的他随着调查过程开始理解他们的想法,慢慢动摇对生与死的观念,最终跟儿子有着不同关系的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不得不佩服剧组的用心,道具的逼真程度简直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水准了,尤其第一集溶尸案里的尸体,真的会让人噩梦连连。另外,片尾曲是由Karencici演唱《谁》,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完美的诠释了剧里社会边缘人的沧桑与无奈。当中的副歌的这样的:


谁 能够找到我
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爱 将我的轮廓填满
谁 想要找到我
多么希望 拥有一个你 让我值得存在

让我们好好关怀与保护需要帮助的族群吧,别等到悲剧发生时才来懊悔。同理心比一切都来得重要。
按这里继续 »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