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韩国电影不是没有原因的,我喜欢他们的写实,透过电影的角度警惕世人,更能深深体会人生百态。不爱看的人,就当作是看一个社会案件吧;爱看的人,却能百般回味电影所带出的讯息,久久不能自拔。
《Hope希望:为爱重生》,另名《素媛》,缘起于2008年的韩国社会案件。
于2008年,时为57岁的赵斗淳诱拐一名8岁女童至教会厕所,强逼女童为自己口交,女童拒绝后,赵斗淳恼羞成怒,用拳头数次重击女童脸部,之后嫌女童太吵,竟然咬了女童的脸,并殴打她头部、勒颈导致她晕倒进行强暴,造成女童脸部、腹部、骨盆受重伤,甚至造成大、小肠流出,身体的永久性伤害,让女童终生得使用人工肛门与尿袋。也因此,即使女童重回校园,仍受到其他学童的歧视。值得庆幸的是,一家美国尿袋公司得知实情后,让女童可以终生免费使用尿袋,并无限量提供芳香剂。
在赵斗淳事件披露后,引起韩国全民哗然,并多次集会游行,迫使时任韩国总统的李明博出面向全国民道歉,并很快修改了强奸幼女的法律法案,于2011年7月,韩国开始实施“化学阉割法”。
尽管当时检方求处无期徒刑,但法院在一审时采取犯人赵斗淳的说词,认为赵斗淳在犯案当时已经处于酒醉的状态,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因此将刑期减少至12年,赵斗淳认为12年刑期太重为由采取上诉,最后法院仍维持12年判决,全案不可上诉。
如今犯人赵斗淳即将在2020年12月出狱,许多韩国人担心赵斗淳在出狱后会对被害女孩展开报复、或是对其他女童下手,因此纷纷在青瓦台网站连署,反对赵斗淳出狱,以及希望再审此案。
然而,电影《Hope希望:为爱重生》中并没有把最血腥和残酷的现实搬上大荧幕,而是偏向女童和其家人在事件发生后的心理状况与生活,还有媒体的渲染态度。
虽然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常把“知情权”挂在嘴边,但这种做法往往是在被害者和家属的伤口中撒盐。即使是各方友善的帮助,也可能让他们再度受到伤害,许久不能平复。
在电影中,爸爸为了躲避媒体的穷追不舍,唯有抱着受伤的女儿往病房里跑,女儿却因此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得到如此对待。也因为刚刚的激烈追逐,导致尿袋把排泄物洒出,爸爸心急之下想为女儿清理,此举动却无意让回想起被性侵的痛苦。之后,女儿躲避着爸爸,爸爸亦内疚不已。
面对各方的热心支援,但父母各持所见,持有不同保护女儿的做法,令人痛心疾首。在心理治疗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家人终于慢慢走出阴霾,但女儿始终不能面对爸爸。于是爸爸唯有穿着玩偶装,打扮成女儿最爱的可可梦,无时无刻陪伴着女儿。
最令人动容的,是爸爸舍弃午餐时间,迅速打扮成可可梦,一路陪伴女儿放学回家。原来,女儿一直知道爸爸打扮成可可梦,陪伴着自己,从此也不再害怕与爸爸相处了。看到这里,我已经哭成泪人啦!
之后,就是面对审判的时刻了。即使法官一直认为犯人的犯案手法残暴不仁,也基于犯人一直以酒醉而忘记犯案为由,最后却只判处12年的有期徒刑。爸爸不忿判决如此轻率,已下定决心要杀死犯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女儿冲出来抱着爸爸的腿,大喊“爸爸”,唤回了理智的爸爸。
故事的最后,是弟弟的出生让家里有了新生命和希望。镜头也带到相框中的一段话,“最孤独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得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接受别人的自信和共同点。”。想了好久的一段话,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这应该是说,最孤独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得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别人接受一样的不开心吧?
最后提到,女儿似乎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和异样眼光而选择休学。有点感慨吧?为什么没做错事的人,都得过得好像做错事一般呢?
按这里继续 »
《Hope希望:为爱重生》,另名《素媛》,缘起于2008年的韩国社会案件。
于2008年,时为57岁的赵斗淳诱拐一名8岁女童至教会厕所,强逼女童为自己口交,女童拒绝后,赵斗淳恼羞成怒,用拳头数次重击女童脸部,之后嫌女童太吵,竟然咬了女童的脸,并殴打她头部、勒颈导致她晕倒进行强暴,造成女童脸部、腹部、骨盆受重伤,甚至造成大、小肠流出,身体的永久性伤害,让女童终生得使用人工肛门与尿袋。也因此,即使女童重回校园,仍受到其他学童的歧视。值得庆幸的是,一家美国尿袋公司得知实情后,让女童可以终生免费使用尿袋,并无限量提供芳香剂。
在赵斗淳事件披露后,引起韩国全民哗然,并多次集会游行,迫使时任韩国总统的李明博出面向全国民道歉,并很快修改了强奸幼女的法律法案,于2011年7月,韩国开始实施“化学阉割法”。
尽管当时检方求处无期徒刑,但法院在一审时采取犯人赵斗淳的说词,认为赵斗淳在犯案当时已经处于酒醉的状态,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因此将刑期减少至12年,赵斗淳认为12年刑期太重为由采取上诉,最后法院仍维持12年判决,全案不可上诉。
如今犯人赵斗淳即将在2020年12月出狱,许多韩国人担心赵斗淳在出狱后会对被害女孩展开报复、或是对其他女童下手,因此纷纷在青瓦台网站连署,反对赵斗淳出狱,以及希望再审此案。
《Hope》
然而,电影《Hope希望:为爱重生》中并没有把最血腥和残酷的现实搬上大荧幕,而是偏向女童和其家人在事件发生后的心理状况与生活,还有媒体的渲染态度。
虽然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常把“知情权”挂在嘴边,但这种做法往往是在被害者和家属的伤口中撒盐。即使是各方友善的帮助,也可能让他们再度受到伤害,许久不能平复。
在电影中,爸爸为了躲避媒体的穷追不舍,唯有抱着受伤的女儿往病房里跑,女儿却因此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得到如此对待。也因为刚刚的激烈追逐,导致尿袋把排泄物洒出,爸爸心急之下想为女儿清理,此举动却无意让回想起被性侵的痛苦。之后,女儿躲避着爸爸,爸爸亦内疚不已。
面对各方的热心支援,但父母各持所见,持有不同保护女儿的做法,令人痛心疾首。在心理治疗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家人终于慢慢走出阴霾,但女儿始终不能面对爸爸。于是爸爸唯有穿着玩偶装,打扮成女儿最爱的可可梦,无时无刻陪伴着女儿。
最令人动容的,是爸爸舍弃午餐时间,迅速打扮成可可梦,一路陪伴女儿放学回家。原来,女儿一直知道爸爸打扮成可可梦,陪伴着自己,从此也不再害怕与爸爸相处了。看到这里,我已经哭成泪人啦!
之后,就是面对审判的时刻了。即使法官一直认为犯人的犯案手法残暴不仁,也基于犯人一直以酒醉而忘记犯案为由,最后却只判处12年的有期徒刑。爸爸不忿判决如此轻率,已下定决心要杀死犯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女儿冲出来抱着爸爸的腿,大喊“爸爸”,唤回了理智的爸爸。
故事的最后,是弟弟的出生让家里有了新生命和希望。镜头也带到相框中的一段话,“最孤独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得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接受别人的自信和共同点。”。想了好久的一段话,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这应该是说,最孤独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得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别人接受一样的不开心吧?
最后提到,女儿似乎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和异样眼光而选择休学。有点感慨吧?为什么没做错事的人,都得过得好像做错事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