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1, 2024

森林食堂 Forest Canteen @ Georgetown 31/08/2024

虾子套餐,我又來啦!

蒜香奶油虾套餐 Garlic Butter Prawn Set U+2192.svg RM22
按这里继续 »

Sunday, August 25, 2024

《我愿意:沉浸式剧本 + 创作全纪实》25/08/2024

既然是本生老师的信徒,当然要入手他的“周边产品”啦!

此书除了《我愿意》的剧本之外,团队里的灵魂人物如:编剧、导演、制作人、美术指导、造型指导以及音乐指导的访谈亦收录其中,讲述对于这出戏的创作初衷、理念和制作过程。另外还收录了主要角色对角色的剖白和对人生的体悟,附上精美的演员签章剧照卡。


《我愿意:沉浸式剧本 + 创作全纪实》

如果你生活的环境连太阳都没有,怎么可能想要照耀别人?
你不需要勉强自己照耀别人,反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

被自己的信仰背叛后,所有的顿悟才有警示的效果。

信仰是一种自由。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不同信仰,
最重要的是尊重与包容别人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如此之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心中不能没有自己的信念。

现代人心里有很多洞需要填补,
然而我们往往不愿坦然面对,
总是假装一切如常,或人云亦云,
以令人错愕的方式将洞口掩埋,
直到那个洞腐烂发臭,甚至反噬自己。

消磨了人性,丧失了善良,那是很让人心痛的。

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马上结果,
但给它时间,我相信会慢慢愈合。

每个人都有我执,
如果在一件事上放得太重,得到的往往是反效果。

我们无法预期人生会是什么,
但是任何人与事都没有绝对的好坏,
如果认识到这点,或许就能放下我执。

宗教或其他心灵寄托,都是让人心安的工具。

理解人的恐惧与无助,理解自己可能只是幸运。

每个人都有需要依赖的时候,再坚强的人也有软弱的一面。
而我们要相信,我们永远不会只有一个人。

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声音,不要让自己的脆弱被有心人利用。
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要沦为情绪的奴隶。


第一次认真把一出戏的剧本看完,伴随着着悠扬的歌曲,算是又把影集重温一遍,好享受啊,祝你幸福!

《我愿意:沉浸式剧本 + 创作全纪实》

死亡总是来得无声无息,没人在乎你准备好了没?
关于死亡,我们永远没法准备好。

人会如此依赖另外一个人吗?

阶级的界限真的能被爱抹平吗?

人一定有一小部分是无法被言说、被解释,
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选择。

只要否定自己的存在、没有感觉,就不会痛了。

人的欲望有可能被压抑吗?
或者说,想得到幸福得到爱,不正是一种欲望?

人间的苦放过谁了?

“假装”是个好东西,对贫苦的人尤其如此。

人在相信与怀疑之间,
据说选择怀疑,脑子比较费劲,
所以多数都会选择相信。
这里还有一种“我值得”的满足感,普通人招架不住。

知道太多未必是好事,且永远回不去不知道的状态。
这是一条单行道,上路前请先想好

言语与肢体的暴力是最好的武器,特别是对那些心神不宁的人。
在赞美与诅咒间,自我就会像蜕皮一片片剥落,直到你体无完肤。

亲子之间的那条线成型的过程,会决定未来的亲疏距离。

上一次让人失望是什么时候?
我们为什么这么害怕让在乎的人失望?

个人的修行与家庭势必会产生冲突。
不管是原生家庭或自己组建的家,因为你只有一个人。
而解决矛盾或调和的过程,有时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我们一生中做出的承诺,做不到的居多。

这世界并不全以真实构成,它半真半假,时真时假,
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争宠、嫉妒、刁难、自怜,
种种情绪在类似这样的组织里都有,
不是你进入一个到场、加入一个教派、请神祗为你办事,
就天下太平了,真正的磨难才刚开始。

孤单和年龄从来不相干。
我们不是吃着、活着就够了。

这座人性祭坛上,必须有牺牲品。

我喜欢质数,像喜欢一些特别的人。
他们多半孤独,却在你的生命中占有绝对的必要性。

“画”本身具有魅力,
但在利欲熏心的游戏里,它只是个“代币”。
按这里继续 »

Thursday, August 22, 2024

《疗愈陷阱》22/08/2024

但他们究竟得到什么?
这些承诺,往往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 吴洛缨 ~

这些层层叠叠、不容易看清的,正是人生无法逃脱的困境。
而唯有看懂困境,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 邓惠文 ~

观赏完影集《我愿意》之后依然意犹未尽,实在太令人着迷啦,几乎成了本生老师的信徒。当得知编剧吴洛缨与精神科医师邓惠文联手出版名为《疗愈陷阱》一书,透过互相提问的访谈,以剧中角色性格与行为加以剖析,探讨从社会文化到深层心理的生命议题,终于等到稍微打折时才狠下心来入手。里头还随书附上一套六张的《写字成瘾习字笺》,但愿字笺上的文字能够治愈需要救赎的心灵。

《疗愈陷阱》

第1部:人生本来就很难,要“我愿意”为哪般?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同时总会有心灵脆弱、难以承受空虚与焦虑的时候,而每个人应对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无可否认的,大多数人都渴望他人的倾听与帮助,这无疑会让打着“心灵成长团体”名号的新兴团体有机可乘,营造理想的版图,让原本就不堪一击的人们更加深陷泥潭。

其实人们并不是不会处理问题,人生道理也懂不少,只是到真正要实践并被迫取舍时,开始犹豫了。只要遇到某个人能够说出他想听的,他就容易接受,否则尽是徒然。如邓医师所说,人们寻求帮助的多是自己相信的辅导者,而他们的话语不免含有权威感。然而,专业辅导者也会期待对方因自己的建议而“好转”,甚至不自觉地要人家符合他的期待。若辅导者不反省觉察而强迫对方接受,这是很危险的。

当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尤其是东方社会,更容易显现令人窒息的主导权与控制欲。从以往的父权社会,再到如今看似男女平等的社会,缺乏包容的社会依旧对女性过于苛刻,导致女性无从选择和必然的矛盾,随即控制孩子。她们之所以变成没有办法给孩子空间的母亲,也许是因为世界没有给她们空间,这是一个因果。

书中提及亲子关系令我十分有感,孩子对于自己的成长感到迷茫,有时候会刻意瞒着父母去完成一些类似成年礼的事,因为多半这样的事情都是带着有禁忌性,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有时候不需要刻意去做,成长的瞬间会快到你来不及阻拦。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有时孩子看起来让母亲觉得'我们关系很好',是孩子努力让大人安心,大人不能太掉以轻心。” 是啊,我们自小都努力扮演“好孩子”的角色,拼命讨好大人,满足他们对“好孩子”的期许。看似努力变更好的同时,其实都有一颗疲惫不堪的心。父母常说服自己说:“我们得放手了。” 可又有哪对父母真的彻底放手了呢?


助人克服困难,发展其自我,
并不等于要别人活成辅导者理想中的样子。

幸福是主观,也是参与者之间的共识,极端的自恃者,
不因他者调整的,很难感觉幸福。

你无法选择你的家人,你只能接受,
然后尽力抹平家庭带来的冲突。

我们对父母在无法抗拒的时候就接受了许多,
最后好像会因为这些并无意识的接受,
被迫要付出一些代价。

每个人因为教养方式或其他,
成熟的时间不一样。

孩子不应太需要去“照顾”大人的感觉,
太早熟的孩子,
有时是因为大人无法给他们更多,变得很擅长不让人担心,
这里面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大。

所属、归属、关爱,与成长独立,
是一连串的交错心理丛结,
没有标准方程式,没有同样的解答。

人在经历这样的创伤后,要怎样与未来的生命相处……
这样的事,有可能“过去”吗?

人生像个循环不出的迷障,甚至自己都无能力解释。

偶像往往是众人内心理想形象的傀儡。
人们供养偶像,样的不是另一个人,
而是自己的梦。

每一个愿意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不愿意。

奔向什么不重要,
只要是往离开现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尝试,
这是绝望之人的最后希望。


第2部:当失意人遇见那句“我懂你”
比起以往的社会,如今的社会变得更多元、多彩多姿,人们较为富裕。当所有东西逐渐变成商品,在大家的攀比心作祟下,不得不开始随波逐流追随别人的脚步,只为了想变得跟别人一样,因此也变得很疲惫。失意人多半需要关注、陪伴与疗愈救赎的地方,只要遇到某个人或团体愿意花时间陪伴、倾听、给予意见与肯定,有种得到心灵安顿的感觉,触碰到在意的核心,基本上就会自然把时间和精力依附在这里。

在不涉及任何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去开导失意人,固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倘若一切都相反呢?这还是正当的依附关系吗?不要忘了,充满神秘感的对方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看似能够把你看透且你对他心悦诚服的凡人,也会怀着欲望和私心,谋求个人利益。成为失意人依附的人上人,也只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满足自己想要操控别人的心,仅此而已。

在另一种层面来说,人进入某些团体,不是因为某种痛苦,就是因为缺乏某种“意义”。那是在全然无知里,探索自己的可能和因果。即使是家境富裕、不愁吃穿的人们,也会因为无所追求而感到迷失。他们会去追求形而上、灵性之类的问题,有时也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逃避。


投身此处的人并不是愚昧,而是疲惫。

多重价值带来自我的矛盾,
每个人都有权快乐,但太多人不知道怎样才会快乐。

渴望知道生命的本质,才是背后推力。

面对自然的无常,衍生宗教;
面对人的无餍,产生文化和法律;
面对自己的无力与彷徨,产生依附与感情。

因为转念,就有了转机。

所有的疗愈,都牵涉到这种抚慰心灵和转念的艺术。

我们都渴望被了解,所以各种心理测验的游戏这么盛行,
有趣的是常常出现的答案都符合你的期待,
然后带着一种“好准好准”的满足感,
但总有一些自己觉察不到的部分,或者从来没有意识过的角度吧。

关于“我是谁”这件事,随着每一天的变化,答案始终在流动吧!

对于自己将被遗忘、消失,恐惧万分。
这就是灵性议题引起人们注意的时机。

缺乏意义,也是一种匮乏。

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得了匮乏感和无力感,这是生命的有限性。

人们常把这些形而上的概念弄得很形而下,
不管怎样都还是落入凡俗的结构,
以便满足心理的需求。

《疗愈陷阱》

第3部:是成长独立?还是永远依赖?
有些闭锁式的庇护团体声称提供心灵疗愈或心理治疗,书中的邓惠文医师道出身心灵团体与专业心理治疗师区别:团体根据对方的心理需求,直接给予安慰性质的满足,让自己变成对方依赖或崇拜的对象,渐渐成瘾般地离不开这个假世界;专业心理治疗师协助了解自我的心理历程与奥秘,正视内心的空虚感,彻底认识产生空虚感的自我,发展自主的力量。这点我是认同的,在我们寻求自我价值的路上必定会遇上一些障碍,但这不是依赖别人替我们选择的理由,自己想走怎样的路还是自己最清楚吧?别人替我们思考、替我们决定、管理我们的身心健康固然很理想,但最后经历的还是自己啊。稍微沉淀是可以的,但还是得勇敢正视自身和现实的真相吧!

书中提及助人者或治疗者在帮助人时的窘境,我非常认同。在协助关系中,无可避免地会扰动人心原始的情感,被协助者容易把协助者理想化,认为自己的问题可以随即迎刃而解,此后过上幸福的日子。助人者欲助人的心是值得赞扬的,但往往不懂得“界线”和“节制”,不清楚该拿捏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不过度介入或主导,可以解决他人的问题,又可以助人成长。如果事情往正向发展的话,自己出手搭救以及助人长出力量的同时,不但快速、有成就感,还可以获得对方的感激与仰慕;否则无形中让协助者产生压力,他们不但得分担无望感,耗费自己的时间,一起在黑暗中摸索,还常常被质疑或成为出气筒,真是吃力不讨好啊。

我们常被某些断章取义的文章或“心灵毒鸡汤”误导,认为释放强烈情绪、黑暗想法、本能需求等“脆弱”面就是“感性”的真实表现,是有价值的;因应不同场合与身份展现的情绪与行为被视为“理性”,被贬低为算计与压抑,是社会人的虚假面具。然而,每个人都应该有对外的社会人格以及深藏内心的阴影,这是一个社会人健康的心理功能。

倘若在团体里跟随别人过度展现自己的感性与脆弱,这种近似集体催眠所激发的,未必是个人的真实体验。这加调节的宣泄也使得一个人的自我管理不断被否定,一直被要求释放脆弱和负面的“内在”,他的心理功能就会被片面想法和情绪宰制,无法调节统整。之后将逐渐陷入自我怀疑、判断力瓦解,就会接受原本不一定会接受的观念。听起来满令人诧异的~


所谓看得住,
就是不把目光移开,能承受直视问题原貌的痛楚。

疗愈而成长,麻醉而依赖,
两者之间其实是不断流动的。

人会把活路走成死路,或者原地绕圈圈而不自知。

人们透过理想化,期待依赖一个完人,
也控制这个完人为己所用。
这样的关系封闭而脱离现实,双方都可能被吞噬。

治疗者的自我节制,算是一门修行。

关联性或因果性,是人类每天乃至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心理活动。

透过深层理解,即使只是一种感觉,
所建立的关系的确非常亲密,
让人不能,也不愿背弃。

人没有办法操作“无”,却可以对“有”做点什么。

人类的身心,从肌肉锻炼到心理韧性,
有许多现象都展现着这般“受害、毁身、成长”的过程。


第4部:尊重他人的挣扎,不轻易说“我愿意”
我们都在预设着幸福生活的畅想,努力扳成预设的样子,否则就压抑自我。心理学家Carl Gustav Jung指出,“任何一种心智意象都有它的反面”,物极必反,相反的两极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勇往直前的时候,必定同时怀有恐惧,这是为了不被危险吞噬。专注于一个目标时,若不能觉察对立面的存在,就容易走火入魔。拼命追求控制,结局就是失控。

这个章节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也是我们终生在学习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因先天的个性与后天的经历造就如今的生存机制,在互动关系中难以避免遇到碰撞和摩擦,通常都会先抗拒。经过双方冲撞与磨合下而建立互相搭配的运作,不断改变“自我感”而形成某种关系。难以接受任何被否定而采取攻击时,就足以摧毁关系,甚至只能和“全然相同”的人往来,不然就全不往来。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心态,把勇气建立在稳定的自信以及自我认同上,在他人评价与自我目标之间,不断调整自己。

如书中一开始所说,每个“愿意”的背后都有无数个“不愿意”。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这与自恋型人格不一样。自恋是疼惜自己,自恋型人格则是自我完美感,不容他人忽视、否认或扭曲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愿意经历生活中的不如意,让自己受苦,但当无法面对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无法承担行为的后果,或无法承担人生某些必然的时候,他们宁可相信别人眼中是一种幻象或是一种解读,都是因为符合他们内心的自恋需求。把决定权交给他人不是愚昧、迷信或盲从可以解释的,也不是一句“转念”就可以迎刃而解,而是要培养出承担的力量,超越原本心理人格的极限。


无论如何,必要对自己好奇,
心理探索才会真正开始。

人都有自我安顿的寻求,
但每个人要走的路径极不相同。

自保的程度太极端,就会造成关系的困难。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并不容易具备,
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具备。

具有自我稳定、内外界线、缓冲磨合地带,
才有机会在亲密关系这种本质上“低控制感”的东西里创造幸福。

神佛没有俗世的问题,没有什么好逃避。
但人不同,人间这一局,大多数人都输不起。

如果我们能在悲剧里看见自我是如此脆弱,
也许就愿意谦卑地过活。

不看清问题,再怎么走不通的路,
都带着一样的命运,殊途同归。

自恋之所以无法被意识到,因为自恋的产生就是用来遮蔽意识的。

对他人,是理解;
对自己,是觉察。

陪伴者提供的,
是可以让人在绝望与希望中支撑着不掉落,
但也不随便飞向一个幻象,乃至脱离现实。
按这里继续 »

Monday, August 19, 2024

《人间失格》19/08/2024

何谓世人。
那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争斗,并且是当场争斗,
立分高下,胜者为王。
没有人愿意服从他人,
就连奴隶输了也会基于奴隶本色,采取低贱的报复手段,
所以除了当场一决胜负以外,
人类不晓得还有别种生存的方式了。

太宰治是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家,《人间失格》是他著作之一,里面是作者以自身经历探讨亲情、爱情与社会疏离的半自传。自1948年发表以来,迄今依旧销售亮眼,更被改编成漫画、电影、广播剧与动画。既然这么备受追捧,我亦跟着拜读。

此书收录了两部太宰治的作品:《人间失格》与《樱桃》。另外还包含关于太宰治的简介以及他的三个女人。从个人简介得知,太宰治的文学地位不容忽视,甚至是改变了几代人的重要文学作品。说到他的三个女人,光看关系图就已经觉得混乱,看过女人们的生平简介后,更是觉得他就是个以才华吸引异性,擅于玩弄感情与教唆自我了断的渣男,可恶至极。令我瞠目咋舌的是,当他得知情人怀孕后,竟然说:“这样就不能一起去死了。” 这么冷漠无情、缺乏共情的话出自于他口中,他是患有精神病吗?怎么才子都是下流的啊?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以大庭叶藏(以太宰治本人作为原型)的生活作为主轴,分为三篇札记,第一篇讲述童年遭遇,第二篇是求学时期,第三篇是与家里脱离关系后的生活。


札记一
大庭叶藏生活在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里,排行老么。父亲是议员,工作繁忙,鲜少把时间放在家庭里。叶藏自小缺乏共情能力,不懂人类社会中的言行举止的意义,完全无法体会旁人受苦的性质和程度。或许是亲眼所见大人们的互相猜忌与相互欺瞒的处世方式,之后又假装相安无事地相处,这让他为世界上的未知而感到万般恐惧,几乎无法与旁人交谈,开始隐藏自己真正的想法。于是便想出耍宝的方式来勉强与人类连系在一起,拼命地讨好身边的人。这是他对人类最后的求爱。经常隐藏内心的真正想法,让他患有选择困难症,亦造成自己“一连串出丑的人生”的重要原因。但得知他在童年时面对男仆女佣对他的侵犯,看到人类最丑恶、最下流、最残酷的罪行后,我开始了解他之后的想法与行为。看清了人类的另一种特质,再加上这种伤害不论在任何年代依旧是难以启齿的事,无疑会让他感到人生绝望。


札记二
升上中学的叶藏寄宿到亲戚家,依旧维持扮演开心果的角色,深受老师与同学的欢迎。尽管叶藏努力扮演可悲的小丑换取笑声,但却被同学竹一看透他并不是一个开朗的人。某天,竹一给他带来梵谷的自画像,并称之为“魔鬼的画像”。当叶藏拿出义大利画家莫迪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的多幅大胆的裸女图,开启了两个少年对印象派“魔鬼的画像”有不一样的想法。名画家通常运用主观的想像,把平淡无奇之物变得令人惊艳,努力忠实地描绘出亲眼见闻。与其临摹名画家的画风与笔触,再依样画葫芦地呈现,倒不如摒弃主观的想象,随心所欲地画出来,以内心深处的真实样貌勾勒出一幅阴森森的画作。

在东京画塾认识一名热情的画生堀木正雄,为了忘却人类恐惧症,继而过着嗜酒、抽烟和嫖妓的糜烂生活。在旁人眼中,这是利用娼妓学习与女人相处,却让女人们误以为是“大情圣”的表现,极为讽刺。某次,堀木带叶藏参加一个地下组织——共产主义读书会,他并不是对其内容感兴趣而从不缺席,只因为他喜欢非法的感觉。后来因为组织里的条规与规范,他选择逃离。或许艺术家个性真的很抗拒一丁点的束缚啊。据他所说,身边的女人纷纷对他投怀送抱,不管喜欢与否,他也不曾拒绝,还真是荒唐啊。我想,是因为他身上的阴郁吸引异性吧?

认识陪酒女津根子,面对对方对生活不易的无奈与无助,回看自己的不堪的人生,第一次听到“死”这个字眼。那时的他对“寻死”没什么特别感觉和任何准备,潜意识以为那只是某一种“游戏”。但后来觉得一贫如洗是一种屈辱,决定与女人一起去跳海,最终唯有他活了下来。


《人间失格》

札记三
叶藏不喜欢别人拐弯抹角地表达,只觉得那是规避责任的表现,导致他产生反抗心理而走向不归路。但我倒觉得是因为文化背景与教育的关系,才是人们选择不同沟通方式的主要原因。不直接给予建议,而是使用引导的方式来让叶藏思考自己的人生,反而把他推向深渊。或许,叶藏才是规避责任的一方?

离家出走后认识女记者志津子并同居,在介绍下成了漫画家。虽然赚了点钱,但每每思乡时就会抑郁寡欢。或许他就是心思细腻才能更加观人入微,他能把“人类”形容得一针见血,虽然想当透明人,同时也渴望遇到知音。感觉他想要找一个与他完全相同的人,以得到认同感,多于找个可以互补的朋友。要知道,那个几率是多么的渺小啊!当他终于领悟“所谓的世人,也就是一个人”之后,他开始活得像一个人,一个处处为自己着想的“凡人”。酗酒、夜不归宿是常态,也是病态。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第一任妻子佳子,生活也变得比较正常。

经历妻子佳子的出轨,叶藏开始自暴自弃,继续酗酒、性生活混乱、吗啡上瘾,甚至自我了断,最后被送去精神病院。


这么一来我又为人们贫瘠的心灵感到黯然伤悲了。

尽管我极度害怕人类,却无法对人类死心。

本性亦是人类得以存活于世的资格之一。

对人类感到恐惧的人们,
反而会逼迫自己张大眼睛看清楚那些妖魔鬼怪,
这和愈是神经质、胆小软弱的人们,
愈会祈祷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的心态,
简直毫无二致。

世上所谓合法的事物才可怕,某组成结构难以分析。

懦夫连幸福都惧怕,就连棉花也能伤害他。

信仰的目的不过是低着头走向审判台,
接受神的鞭刑罢了。

纵使我相信世上有地狱,也绝不相信存在着天国。

其实对彼此不了解,就算有天壤之别仍当对方是挚友,
却一辈子都不曾觉察双方的差异,
直到对方死了,还会为他涕泗纵横地诵念悼词。

“世人”到底什么呢?
是“人”这个字汇的复数形吗?
哪里看得到世人的实际样貌呢?

人们尽管打着正义的大旗,但努力的目标终究是单独的个体,
超越了这一个个体,还有另一个个体等待被超越。

无法理解世人,其实就是无法理解个体。
那一片汪洋大海看似世人,实则为个体。

“这个世界”毕竟还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可怕之地,
也绝不是可以凭着“一举定胜负”就能不费吹灰之力,
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地方。

难道信任也是一种罪吗?
难道天真无邪的信任,是一种原罪吗?

活着,只是沦为罪愆的根源。

现在,我不再是罪人,而是疯子了。

不反抗是一种罪吗?

我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我已经完全不算是一个人了。

然而,一切终将过去。

P/s:读后感,透过文字依旧能够感觉他的抑郁,这本书的负能量了也太重了吧?
按这里继续 »

Thursday, August 15, 2024

《强制登出》15/08/2024

高中四年级的高材生海莉·凯瑟琳·威斯汀为大学奖学金的面试做准备,一向为了学业而不沉迷于社交媒体中。后来得知奖学金审核委员会对他们的社交媒体帐号严加审查,所以海莉偶尔会在搜寻引擎里搜寻自己的名字。一次无意中发现一个与她同名同姓的脸书账号,好奇心驱使下点了进去,竟然是一个与自己长得一样的人过着糜烂的生活,但那个并不是她。

海莉怀疑是身边讨厌她的人为了报复她而特意Photoshop照片,甚至收到匿名信息,怀疑有人蓄意跟踪与恐吓来影响她得到奖学金的机会。后来每次海莉醒来都觉得身上发生的事与印象中不同,倍感陌生,偶尔不记得自己做过什么,偶尔觉得身体感觉异常,偶尔产生幻觉,身边的人纷纷向她讲形容另一种个性的她。这让我不禁想到,难道海莉是人格分裂了?还是因为看过24个比利才联想到呢?

偶然下发现自己是双胞胎的事实,后来从妈妈那里得知双胞胎妹妹在出生时就已经夭折。这让海莉感到无比害怕,甚至疑心是鬼魂在作怪,毕竟她是真的看见一样的脸孔的另一个自己。随后海莉觉得是妈妈欺骗了她,妹妹一定是跟着爸爸生活,并监视着海莉,设法偷走她的人生。身边的人却认为海莉是升学压力才导致精神紧张,产生异常行为。

海莉透过妹妹洁米·汤玛森·瑟姆留给她的线索找到爸爸的住处,但爸爸把海莉误认成有暴力倾向的妹妹洁米,而把她送进精神疗养院。海莉好不容易逃出精神疗养院,原以为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但洁米似乎还在虎视眈眈海莉的人生……


《强制登出》

嫉妒像一把刀。

朋友就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某种程度上,“格格不入”就表示妳有机会出类拔萃。

这没有道理,
它就像我无法理解的哲学问题,但必定有个说法。

怒气和伤痕永远不会消失。

有时候,你会感到黑暗逼近,
而你最需要的,只是改变你的观点。

世界上的事,永远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半途而废,是最棒的决定。
如果没有半途而废,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只是被满满的行程表控制住。

人生是混乱的、开阔的、不完美而且实实在在的。

如果每一句对话都要被放在显微镜下检视,
又如何真正了解一个人呢?

人有时候都会变得怪怪的。
按这里继续 »

Friday, August 09, 2024

《我要活下去:韩国MERS风暴里的人们》09/08/2024

继金琸桓于2017年的作品《谎言: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潜水员的告白》以及《那些美好的人啊:永志不忘,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让我找到他另一本2020年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我要活下去:韩国MERS风暴里的人们》,讲诉2015年在韩国爆发的MERS事件、政府的应对方式与态度以及患者患病后的生活。

首尔F医院出现疑似中东呼吸症候群(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的个案,患者于中东往来从事贸易曾到过巴林等地,后来出现高烧、严重咳嗽。医生因患者在发病的十四天内曾到过中东地区,把他列为疑似MERS患者,便向疾病管理本部申请诊断检查。但疾病管理本部认为巴林不是MERS发病国,继而拒绝展开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与单峰骆驼接触后爆发首例MERS的沙乌地阿拉伯,与巴林接壤。

由于政府的应变态度消极、管理不善以及讯息不透明,这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延迟被发现,医院延后被区域隔离(Cohort Isolation),依旧如常会诊病患,不断接收住院病人,导致疫情扩散,难以追踪密切接触者。加上疾病管理本部定义的密切接触者范围较为保守,即在出现MERS症状的病人周围两公尺内,停留超过一小时的人才需要被隔离。随着多次的疏忽大意和反覆的偶然之间,确诊个案不断增加,远远超过指定的密切接触范围,MERS冠状病毒正从首尔往外扩散。


《我要活下去:韩国MERS风暴里的人们》

故事中的三个个案都因不同的原因来到F医院而不幸成为MERS患者:罹患T细胞淋巴癌的牙医金石柱、陪伴妹妹入院的出版综合物流公司部长吉卜华以及送爸爸最后一程的实习记者李一花。

MERS的主要症状是高烧、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发寒、肌肉痛、呕吐、腹痛和腹泻,后遗症是间质性肺病以及肾功能衰竭。可怕的是MERS可以透过空气传播,加上医院的处理方式直接成为防疫破口,让病毒比想象中更迅速地区域性扩散,导致一批又一批受感染的病患出现在全国各地。民众开始要求全面封锁出现大批MERS患者的综合医院,并将传染病危机警报等级升级。无奈中央的MERS管理对策本部没有对综合医院下达特别处置,传染病危机等级也没有调升,只是把患者聚集到设备更完善的医院接受治疗。

随着时间推移,一百八十六名的病患里,除了其中三十八名的死亡案例,其余的逐渐康复并出院,唯独罹患淋巴癌的金石柱。虽然他的检验结果一直处于阳性,医生认为碍于癌症的关系影响检体,但政府和医院迟迟未有针对特别案例而制定解除隔离的新标准,一味坚持原有的标准把病患隔离起来,耽误了治疗癌症的黄金时间。直到全国只剩下一名MERS患者,政府宣告MERS已经终结,这让金石柱与其家属感到不安,被世界遗忘的恐惧油然而生。

媒体的不实报道与网络的渲染导致国家陷入恐慌,政府漠视谣言的态度并未有效地解答民众的疑虑和不安,因此对MERS病患与其家属产生偏见的事件频出,更有什者觉得MERS病患是加害者,纷纷对他们加以讨伐。身为医疗记者的鲜于秉浩认为应该替MERS患者说话,不时报导最后一名患者与其家属面临的种种困难,唤醒社会大众的恐惧和漠不关心;海善律师加入媒体和舆论的活动,并采取法律途径向有关部门施压,让更多人知道这错误的制度、无能的长官和不肯承担责任的政客,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人生。

我喜欢作者在后记里说的一段话:
MERS结束了,但人生依旧继续。
我们不该只去忘却、远离、唾弃MERS,应该去聆听、抚慰因MERS受伤害的人们。
守护那些很想大喊“我要活下去”,却被强制沉默、充满恐惧的人们。
MERS把我和我的家人的人生变成了地狱,至今我们仍被关在那个地狱里——如果我们忽视这样的呐喊,又怎能宣称“MERS结束了”呢?

是啊,现在已经2024年了,回想起四年前的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我们又何曾关心被病毒侵害的人们与其家属面临的种种,何曾关心过这些化作媒体与政府笔下的数字的人们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疫情已经结束?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反覆的偶然是必然吗?

有些重要的瞬间是可以决定人生的,
我们却很少有机会提早知道那些瞬间,
那些瞬间就跟往常一样,似水般迅速流逝。

善意的谎言是职场生活里一定要掌握的窍门。

死了也能感受到痛楚?
没有人确认过死后的事,所以谁也不知道死人会不会痛。
要是死后也这么痛苦,可眞够绝望的。
死掉的话,痛苦不是也会立刻消失吗?
我还活着?

人的脑子和心就是没办法分开想事情。

一个人能享的福和他的运气也是有限的吧。

到绝境的不是传染病,
是我们的安逸和自私的自我合理化把他推往绝境。
如果我们只安于这种卑怯的幸运,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孤单的面对不幸。

生与死不能交给运气。
按这里继续 »

Sunday, August 04, 2024

森林食堂 Forest Canteen @ Georgetown 04/08/2024

除了炸鸡套餐,最能挑起我的食欲的莫过于虾子啦!

娘惹亚参香煎虾套餐 Nyonya Asam Fried Prawn Set U+2192.svg RM22
按这里继续 »

Saturday, August 03, 2024

Wheeler's Cafe & Bar @ Georgetown 03/08/2024

八月份的会员优惠是我最爱的抹茶特调哦,好期待啊!

八月份的会员优惠——Matcha Fizz
抹茶苏打水,清爽啊!
Tomyam Pasta U+2192.svg RM29.90
Vegetarian Truffle Spaghetti Carbonara U+2192.svg RM27.90
按这里继续 »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